“批准了!终于批准了!”消息像春雷般在办公室间传遍。1月24日,由铜冠建安环保建材公司参与制订的安徽省地方标准《铜尾矿作道路材料应用技术规程》正式获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并于2月24日起正式实施。历经数年攻坚,该项技术终于要为集团公司与整个铜陵市的固废治理翻开新的一页。
尾矿“围城”寻出路
固废治理,这是悬在所有矿山企业身上的一根红线。近年来,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传统矿山尾矿库建设审批愈加严格。铜陵市以铜立市,铜矿采选过程中,95%以上的物质形成尾矿堆存于尾矿库,尾矿存量上亿吨,每年新增尾矿近700万吨。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治理问题让铜尾矿的规模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
术业有专攻,作为集团公司及铜陵地区金属矿山尾矿资源化利用与规模化处置的主力军,铜冠建安环保建材公司深耕固废资源化利用多年,曾被授予“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称号,具有丰富的行业沉淀与技术积累,其研发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应用于矿山充填更是成功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2023年“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2021年10月,国务院下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鼓励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等作为原料,替代砂、石资源,降低全生命周期耗能和碳排放,实现低碳节能增效。
趁着政策的东风,建材公司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拓展研发思路。从尾矿制砖、尾矿制瓷砖胶,到尾矿用作水泥混合材掺合料,做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和实验。但尾砂囤积量巨大,一般项目难以实现大规模处置和消纳。而道路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沙、石、土等自然资源,作为铜冠建安子公司的建材公司,在母公司从事建筑行业的背景下,找到了尾矿大规模消纳的切入点:将尾砂利用引入到道路工程建设上。
“道路施工分很多层,其中水稳层和基层应用可能性非常大,铜尾砂替代天然砂石,将有巨大的前景。”该公司经理巩瑞晨介绍道。动辄几十上百公里的道路建设,如果技术落地,将是百万吨级的尾矿消耗,是最有效的尾矿消纳渠道之一。同时,若能使用新型材料替代传统水泥,成本将大幅下降,帮助矿山可持续开采的同时更能减少传统道路材料生产的碳排放。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铜尾矿用作道路材料的技术构思在一开始就得到集团公司以及铜陵市的高度支持,该公司也将开启核心技术开拓的第二曲线。
爬坡过坎得硕果
一项新技术的落地必然是举步维艰,既要经济也要环保将是难上加难。从2019年的技术构思,到2022年第一次工业实验,再到2023年内部系统性实验,直至技术批准,数年的技术攻关耗费心血无数。
“尾矿密度小,含水率高,特别细腻,容易搅拌成团。”巩瑞晨说。作为固废,多变的尾矿性质给道路材料这一关出了难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该公司积极寻找合作攻关,联合北京矿冶科技集团、中国新型建材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开发铜尾矿基道路无机结合料,结合自身矿山充填胶凝材料的研发基础,研发适应与不同尾砂的专用胶凝材料,提升其对尾砂的胶结性能。经试验,初步判定其压实度、抗压强度以及弯沉值等指标均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
材料攻克完毕,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大家都知道尾矿是固废,那么用起来会不会造成污染,破坏地下水啊?”巩瑞晨说。实证打消顾虑,该公司同步委托生态环境部相关机构对铜尾矿基道路无机结合料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三次全周期监测给出答案:试验路段土壤、地下水的前后监测对比,均不存在污染情况,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最终,实验结果证明,采用矿山富余尾矿替代传统砂石材料,采用固废基胶凝材料替代传统水泥作为原材料,整体生产及施工成本降低5%至20%。该技术在大量消纳矿山尾矿、减少尾矿囤积压力的同时,还能帮矿山企业每吨节约20元至100元尾矿处置费。该技术应用于道路建设时,单位消耗量巨大,能保障矿山持续开采,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每吨铜尾矿基道路材料可降碳50千克至200千克,环境效益显著。
技术过关,只差推广的“临门一脚”。“一项新技术,推广起来肯定有难度,‘好事多磨’嘛。”巩瑞晨说。而作为道路研究和设计权威的省交规院高度认可该技术,该公司迅速与其展开合作并组织技术落地,2023年4月该公司联合省交规院等多家单位共同申请该项技术的安徽省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该工作受到铜陵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的鼎力支持。同年12月,该技术被列入2023年第三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
2024年6月,该公司联合省交规院等多家单位,在G347国道开展了工业试验,优化了技术参数。4个月后,该公司在G330国道成功开展工业试验。2024年10月,《铜尾矿作道路材料应用技术规程》省地方标准送审稿顺利上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1月24日,铜尾矿作道路材料应用技术终获批准。
以创新之钥开启固废新生之门,数年攻坚,该公司在矿山废料与基建动脉间架起绿色桥梁。这项技术不仅为集团公司打通资源循环"任督二脉",降本增效实现绿色发展,更为铜陵市“无废城市”建设注入澎湃动能。从皖江之畔铺向神州大地,这条以科技点石成金的生态之路,既彰显了国企守护绿水青山的担当,更以"变废为路"的智慧,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答卷上挥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汪志胜 程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