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铜冠铜箔公司这片发展的沃土上,胡善杰从一名普通溶铜工成长为溶铜工段代理工段长。他的故事,正是平凡岗位铸就非凡的生动写照。
广积累:把枯燥变成乐趣
走进铜冠铜箔公司的溶铜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在错综复杂的管道和泵机之间,胡善杰正侧身伏贴在一台泵机前,专注地聆听设备的运行声音。他仿佛一位精通“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师,仅凭耳畔的轻贴,便能洞悉机械的微妙变化,精准诊断其健康状况。这技艺,是他十余年来在溶铜车间辛勤耕耘、不断积累的结晶。
2013年7月,胡善杰初入铜冠铜箔公司,成为一名溶铜工。从设备点检、供液、排液,到硅藻土罐挂土、添加剂的添加与校准,每一项工序他都一丝不苟。每天忙完,全身上下的油渍和汗渍让他的工作服褪去了原本的“光鲜亮丽”,但他却乐在其中。
初见工段内错综复杂的管道和泵机,胡善杰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利用下班时间与老员工深入交流,翻阅资料,逐一认识这些“钢铁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经的“新朋友”不仅变成了他的“老朋友”,更在他的巧手下经过一次次的升级与改造,焕发了新生。
“正是由于慢慢积累,让我掌握了工艺和操作技巧。”胡善杰说,“我们溶铜工艺就像加工毛坯一样,只要肯下功夫,认真钻研,才能在工艺技艺上慢慢进步,工作也才更有成就感。”
深钻研: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对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出身的胡善杰来说,创新是一种态度和习惯。哪怕用“笨办法”,他也要把别人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4年,铜冠铜箔公司铜箔十四、十五工场开始第一批铜箔试生产工作。新引进的高效溶铜罐被誉为生产的“中枢系统”,但在工作中却遭遇了进气量不足的难题,导致溶铜效率未能达到预期。面对难题,胡善杰主动请缨,带领班组技术骨干对高效溶铜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连续二十多个日夜,他们坚守在高效溶铜罐的平台之上,加班加点,收集了几十组设备运行参数数据,历经数十次试验失败,只为寻找那一丝突破的“光芒”。“胡哥,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面对质疑,胡善杰始终坚定如初。最终,通过增加风机提升高效溶铜罐内含氧量的方法,他们成功解决了溶铜效率的问题。
改造实施后,主泵的运行频率从原本的45赫兹降低至30赫兹,单台高效溶铜罐全年可实现节电44000千瓦时,废
箔投入比例从原先的20%跃升至40%,降低了生产成本。该项改造成果还成功推广至铜冠铜箔三地公司。
“我还记得刚开始以为设备安装好,效果马上就能立竿见影,却没想到被‘石头’绊住了脚。”胡善杰笑着说,“经过一遍遍尝试,失败了数次,夜里做梦都在想方法,最终还是把问题解决了。”
行致远:在成长的路上共同进步
一次,“滴、滴、滴……”故障灯亮起,一名青工急匆匆地找到胡善杰:“胡哥,D列高位泵泵机出现问题,你快去瞧瞧!”胡善杰二话不说,抄起手套,戴上安全帽,迅速爬上五楼检查高位槽液位。果然,原本设定的1.8米液位已经降到1.2米。他立即指挥员工孙彬检查超声波液位计探头,很快便发现探头表面附着的水汽导致了真实液位的误判。
处理完故障后,胡善杰并未止步于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举一反三,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他一边复检,一边传授着宝贵的经验。
近几年,胡善杰带领班组成员积极开展自动化改造项目,鼓励大家发挥个性和特长,进行技术创新。2024年初,他们利用循环槽冷却水余热为添加剂罐加热,每天可节约蒸汽用量1吨,预计全年节约用汽成本6.5万元。这一节能改造项目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胡善杰不仅自己不断进步,还甘当人梯,主动为新进员工授课,把自己过硬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胡善杰深情地说,“每次在解决问题后,我都会带领大家进行复盘,每说一次,就好像又重新解决了一次问题。这样,大家不仅能共同学习进步,更能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以十余载如一日的默默耕耘,胡善杰在平凡岗位上镌刻下非凡印记,他用对技术的执着钻研、对难题的无畏攻坚,书写岗位上的不凡篇章。
(莫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