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宏伟,铜山铜矿生产机动部的技术主办,在自己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三十余年,用自己对技术研究的激情、对平凡工作的精益求精,磨炼极致工艺,书写自己的“匠心”人生。
从管道到大型设备
1996年,从中专学校毕业的阮宏伟分配到铜山铜矿原供水处,从事管道维修和给排水工作,他虚心向老师傅学习维修技术,努力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日常设备检修和突击抢修等工作,很快就独当一面,成长为单位的维修骨干。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这20年里,他利用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在单位过滤池改造、泵房改造、水泵选型等工作中献计献策,既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又提升了工作时效;在这20年里,他在干中学,学中干,完成了本科学历,考取了机械工程师职称,成为分公司小有名气的行家里手。他本人连续多年,被铜山铜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18年,阮宏伟因为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口碑,调到生产机动部担任机械技术主办,主要负责选矿车间三台球磨机、一台压滤机、五台陶瓷过滤机等大型设备日常点检及大修技术把关等工作,可谓责任重大。面对全新的岗位,他不敢懈怠,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跑现场,因为他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向选矿车间的师傅们请教、去现场观察才是“真家伙”。无论严寒酷暑,只要选矿车间设备在生产,他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笔记本、测温仪去现场,望闻听切……因为有他的缘故,大大缩短了排查、判断和修理设备故障的时间,牵头完成了设备的调试、装配、技术改进革新等工作,保障了这些大型设备连续运转。
自己动手只因责任使然
“检查小齿的目的就是防止大齿折断,一旦折断,不光是100多万钱的问题,关键是整个生产线就这样停摆了。”阮宏伟一边扶了扶眼镜,一边指着半自磨说,“大齿轮订制需要3到5个月,安装至少要28天,算算半年就没了,还不如从源头把工作认认真真做好”。
一道工序上的设备出了故障,下一道工序无法展开。作为大型设备的工程师,阮宏伟深深地明白,设备一旦有了小故障,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他一直兢兢业业工作,不允许自己的工作有半点差池。每次停产检修,对于半自磨的小齿检查,他都亲自上。首先是去掉齿轮上的油污,然后用手一个一个反复去摸,如同读取罗斯密码,细细地感受每一个齿面的光滑度,一旦有异样,他会高度警觉。对齿牙上出现的点蚀和磨损点,他进行编号管理,并与上一次检修时照片做对比,如果没有明显变化,将持续观察;如果局部出现裂纹,就得立即要求维修人员对齿牙进行加焊打磨,确保小齿点蚀和磨损问题可管可控。因为工作需要他随时进行排查和维修设备,阮宏伟陪女儿的时间非常少,他一直觉得对女儿有点亏欠。
小改小革只为矿山创效
“怎么优化?怎么改进?”2024年9月份,选矿车间53米浓密机回转支承损坏,浓密池尾砂得不到及时排出。他通过方案优化,提出将使用4只50吨千斤顶顶起中心筒外笼,替换成120吨吊车,这样可以消除因桥架等钢结构因尾砂含硫长时间腐蚀吊装断裂垮塌的危险,既确保更换安全可靠又节约吊车起吊台班费用。他提出的半自磨密封的齿轮罩技改方案,可以随时观察到齿轮的具体运行、润滑状况以及啮合情况,既解决了随时点检问题,也为选矿车间检修带来了便利。他本人荣获铜山铜矿“创新之星”等荣誉。在阮宏伟看来,“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且要不断创新,只有对检修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完善,才能将对设备的诊断、检修、维护做到完美,才能更好地传承这项技术。他认真研究了大型设备的工作原理,理清了每一道运转工序。同时,还定期检查机器的维护保养记录、安全事故记录、技术改造记录。即便是刚购买的新设备,也必须对它进行检测和排查,如果发现问题,便马上联系厂家更换。有一次,外面厂家送来的小齿配件,他就发现小齿轴径部位有一个小的托台,是冲压时没有压到位。敢于较真,善于创新的阮宏伟,用自己的行动带动着身边人为生产难题想办法,为提高维修效率想方法,共同为铜山铜矿的经济发展增收创效。
(余飞)
|